天气忽冷忽热频繁发生,异常的自然现象是否跟人类不当生活方式有关?一堂精彩的思政课从亲切自然的讨论互动开始。
4月19日下午,刘晓冰副校长以《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》为题,为21级给排水工程技术1班、2班,共计91位同学讲授了思政课。
上课现场
刘晓冰副校长以“学生为本”,将平和对话方式贯穿教学始终。以“是什么”、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么样”的思维方法,带领学生系统梳理了碳的分类、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,我国提出的“双碳目标”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手段等背景知识,将这些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,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。启发学生从人类的思维方式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等方面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;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中理解“双碳”目标。进而通过生动案例,从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、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、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等五个方面,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。
刘晓冰副校长从各国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,以及碳的特性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,解决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,需要世界各国协同行动、携手应对。我国务实履行《京都议定书》和《巴黎协定》,并制定“双碳”目标,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和担当。刘晓冰副校长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,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困难,同时也从推动发展向绿色转型,创新低碳科技与应用,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三个方面,向学生阐释了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路径和举措。
最后,刘晓冰副校长勉励学生,作为一名环保学子,要系统学习环保知识,提升生态文明意识,立足国内、胸怀世界,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实践。(文/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江丽 图/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有根)